1️⃣6月未准入境食品数量继续保持稳定增长
2025年07月17日,中国海关总署发布了2025年06月全国未准入境食品信息。数据显示:
6月,全国海关在口岸监督环节检出安全卫生等项目不合格的食品共计485批次,环比增加4%,同比增加13%,未准入境食品数量继续保持稳定增长。
2️⃣海关:产品配料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“糖果”的定义?
2025年6月未准入境的食品信息显示:
来自新加坡的1款“水晶番茄压片糖果”,因“ 经实验室检测,产品配料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“糖果”的定义”而被禁止入境,引发了业内对糖果标准适用范围的关注。
✅️各类标准中对“糖果”和“压片糖果”的定义:
从多个标准对“糖果”及“压片糖果”的定义来看,产品是否符合相关定义的核心在于其配料是否以“食糖、糖浆或甜味剂”等为主要成分,并经相关工艺制成。
强制性国家标准GB 17399对“糖果”提出了最基础的要求,而推荐性标准如GB/T 31120和GB/T 23823进一步细化了“固态、半固态或液态”的状态特征以及“压片糖果”所需的加工工艺。尤其是对“压片糖果”的界定,强调必须经过混合、造粒(或不造粒)、压制成型等工艺,且以糖或糖替代物为主要原料。
因此,可以作出推断:若该“水晶番茄压片糖果”的配料结构中功能性成分或非糖类成分占据主导,即使其形式为压片,也难以被界定为符合现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“糖果”的定义。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将保健食品外观设计为糖果形态的产品中,在进口监管中若未能正确归类或违反了标准定义,就可能因“不符合产品定义”被禁止入境。这一事件也反映出对食品形态与配料标准适配性的严格监管趋势,强调进口产品不仅需符合外观特征,还要在原料组成上满足标准要求。
3️⃣“压片糖果”重灾区
事实上,“压片糖果”在进口食品中早已是被拒入境的“重灾区”。此次“水晶番茄压片糖果”因不符合“糖果”定义被未准入境,并非偶发事件,而是对这一品类监管持续趋严的延续。
回顾以往,“压片糖果”类产品被拒更多的原因在于“超范围或超量使用营养强化剂”。“压片糖果”因添加了不符合我国相关法规的维生素、矿物质等成分而被拒已屡见不鲜(详见往期推文🔎《压片糖果产品进口频繁被拒??》)。
这种现象反映出一个趋势——不少进口商尝试借助糖果外形包装保健食品,意图在外观上贴近普通零食,吸引消费者,但实质上却加入了具有营养强化功能甚至接近保健品属性的成分。一旦产品同时不符合“糖果”的标准定义,又涉及功能性成分使用不当,便极易触发监管红线,导致通关受阻。
因此,“压片糖果”类产品既要符合“糖果”的标准定义,在配料和工艺上合法合规,又必须严格按照我国对营养强化剂和食品添加剂的相关规定执行。监管部门对这一类“边缘食品”已形成高度敏感和审慎态度,企业在出口前应仔细审阅相关法规,避免因产品属性模糊或原料违规而影响市场准入。
4️⃣给“片剂”类产品的合规建议
面对“压片糖果”类产品频繁被拒的趋势,企业应充分认识到:若产品形态为“片剂”,并不应该随意归类为糖果(普通食品)。
因此,从合规角度出发,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:
🔸1. 明确产品定位与属性:在产品开发初期就应判定其是否属于普通食品、保健食品或其他特殊食品。若产品以提供特定营养或生理功能为主要目的,建议不要简单归类为糖果(普通食品)。
🔸2. 确保声称的合规性:如果产品希望进行功能声称,企业应进行保健食品进行注册或备案,确保合法身份。
🔸3. 重视标准适配与法规研读:特别是出口至中国市场的产品,应对接中国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及进出口监管要求,确保符合相关标准。
🔸4. 避免“模糊宣传”与标签误导:产品在标签、宣传材料中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误解的词汇(如“抗氧化”、“清咽”等功能表述),若产品未获得保健食品批件,这类表达属违法。
总之,对于形态为片剂、又包含功能性成分的产品,企业在出口前应建立完整的法规合规审查机制,选择适当的产品路径与标准定位,才能有效提升准入成功率,规避监管风险。
6️⃣中贸提示
中贸合规中心ZMUni提醒:食品安全无小事。相关企业应通过加强进口前的合规审核、报关资料核对和供应商质量管理等环节,有效应对未准入境食品的问题。
同时,作为境外食品生产商和进口贸易商,也需及时了解最新的食品法规和标准要求,并在必要时进行合规咨询,以确保进口食品顺利上市。中贸合规中心ZMUni在预包装食品合规及进出口食品清关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,欢迎相关企业联系咨询。我们将以热情和专业的服务,协助您的产品高效合规地进入中国及其他相关市场。